Digital x Green 城市變革國際論壇:焦點對談-20240321

數位是淨零的基石,內維斯:如果我是一國首長,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設立數位部長!

撰稿人:王茜穎 2024.06.05

台灣氣候聯盟第三度前進智慧城市展,2024年推出「Digital x Green 城市變革國際論壇」,邀請歐洲綠色數位聯盟 (EGDC) 暨全球永續賦能倡議組織 (GeSI) 執行長內維斯(Luis Neves),以及全球第一大交通AI智能維運服務商——台灣光林智能金海濤總經理同台對談。

全場焦點都在歐美兩大世紀氣候投資法案。一開場,主持人前台灣氣候聯盟彭啟明秘書長就問,這兩者之間,究竟是競爭還是互補?

內維斯的回答是:歐美繼競爭又互補。

競爭催生了《歐盟淨零工業法案》(NZIA),因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RA)通過後,歐盟企業倍感威脅,開始對歐盟施壓,加碼綠色融資,以確保歐盟淨零產業的競爭力。

但在淨零的道路上,歐美又路線一致,分頭推動兩大洲的減碳目標。

「競爭是好的,因為當我們有了競爭,就會進步。」內維斯說,「我希望相同的競爭也發生在其他洲。」

尤其是台灣。

「大家都關注台灣。這裡有非常重要的企業,歐美高度依賴台灣。」他說,可是緊張的地緣政治壓力,同時為台灣的未來帶來不穩定的因子。

但永續,有望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

「台灣與歐盟及美國的合作極為重要,因為世界的問題無法靠單一政治集團解決,我認為合作才是根本,不僅從商業角度來看如此,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亦如是。」內維斯說。

「你若搭了橋,將有助於創造更好的商業和政治環境。」他強調。但橋要怎麼搭,仍待更多細緻研究。

例如,相較於IRA透過稅制直接大灑幣,歐盟的淨零工業法案就複雜許多。儘管預算是歐盟執委會決定的,然而錢下到各會員國後,各國皆有自己的優先事項、氣候目標、投資環境、制定自己的規則。對企業來說,每一國都是一本難念的經。

金海濤很有感,北美只有兩個國家,系統和政策上容易達成一致,但擁有27個會員國的歐盟卻非常破碎化,「對我們來說,要去適應歐洲這麼多不同差異的商業模式是相當困難的。」是以,光林的智慧路燈至今尚未登陸歐洲,但北美三分之一的道路交通訊號控制系統城市照明,都可見到光林的身影。

繁複的制度框架鎖住了資金,也阻礙了大型淨零基礎建設的腳步。為此,光林嘗試用不同的商業模式突圍,如採促參模式,由企業先出錢建置,再分十年回收,如約旦安曼市的照明計畫;或是採ESCO節能績效保證模式,企業先建置,再從節省的電力上回收。然而,龐大的資金成本,始終限制了企業能做的規模,也限制了減碳的力道。

如何「解鎖」資金,將是決定淨零速度的關鍵。這當中,至少有兩道鎖。

第一道,政府投資一向重學術研究,輕企業創新。

內維斯說,歐洲的「綠色新政」未納入數位科技,「因為歐洲執委會認為數位產業很有錢,他們有足夠的錢去進行投資和驅動創新。」

但隨著2050年的淨零時限不斷逼近,他相信產業能走得更快,放大減碳效益。根據GeSI 2015年的調查發現,在數位科技助攻下,2030年可幫全球減碳20%,是自身碳排量的十倍,並創造11 兆美元的產值,相當於中國的GDP。他誇口,「我確信,如果我們今天再追蹤調查,減碳數字可能會是30%,甚至更高。」

為此,數位產業嘗試透過歐洲綠色數位聯盟 (EGDC) 敲開通往這扇7,000 億歐元的大門。

第二道,政府組織內部的矛盾。

「有時候,做數位的人,做環境的人,甚至政府和企業都不是同一群人。」秘書長彭啟明指出。

「人們活在各自為政的穀倉裡……如果我是一國首長,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設立數位部長,因為數位貫穿一切。」內維斯說。

台灣已在2022年成立數位發展部,下設淨零合作科,希望協助數位產業碳盤查,研擬淨零發展路徑,並號召黑客松,找尋數位淨零的創新方案。但內維斯認為,目光不只是向外,也要向內,用數位打開部門間的橫向連結。

「你必須整合部門,確保環境部長不僅要考量種樹和生物多樣性,也必須思考我們生活中的每件事:教育、醫療、能源、農業。今天所有的一切,都依賴數位。」他相信,當今任何政府都必須將數位化當作一種永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