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氣候圓桌行動會議,由親赴COP27會議返臺聯盟彭啟明秘書長,與公私協力與國際合作委員會召集人范建得教授分享第一手「COP27氣候峰會之進展與觀察」,解析最新國際綠色金融發展、碳資產管理動態。
彭啟明秘書長分享:「本次COP27受到幾個因素影響,包括全球經濟衰退、俄烏戰爭的歐洲能源危機、以及美中對峙的影響,今年極端氣候事件集中在歐洲與南亞、減碳壓力以及在非洲舉辦備受矚目的損失與損害,但全球碳市場、氣候金融越來越完備以及企業的綠色轉型。」目前雖然目標是抑制本世紀末不升溫超過1.5度C,但各國家NDC並沒重新遞交沒有太大修正,還是照上次在格拉斯哥的協定,外界評論為機會之窗越來越小(The closing window),按照各國目前減碳目標來看,越來越難達到1.5度C的目標。
沙姆沙伊赫執行計畫
計畫雖然乍看之下和去年提出的差不多,但實質上已改變了過去的方式,上次COP是倡議,今年主要是執行。而外界認為失敗的地方是未能提供科學上顯示需要的東西,COP27在降低碳排問題做的太少。成功的是建立損失與損害基金的協議、全球調適目標框架、意願聯盟、巴西承諾保護亞馬遜森林、金融聯盟達550家公司,彭秘書長補充說明。
COP18到27的觀察
彭秘書長也從多年參加COP經驗分享到,從COP21巴黎氣候協定超過兩萬人參與並逐年增加,去年超過3萬人,今年大會公布的參與者超過3.3萬人,但估計實際上參與者可能更多。過去都是NGO和氣候談判代表才能參加,但今年整個會議同時進行的活動非常多,尤其企業和民間參與,民間也和政府一起協力辦理國家館。以水展為例,就是NGO和民間組織共同租用,每天都舉辦不同研討會探討議題,整個展場都非常有活力,已經變成一種新型態的氣候會展,可和相關利害關係人見面、擴展人脈、學習、也可以展示行動案例,已經不是過往只有各國氣候談判會議。
COP的展望與建議
彭啟明總結談到,各國氣候談判仍須持續進行,雖不滿意但逐步進展中,COP28將檢視各國目標路徑NDC,會有許多技術性工作展開也會是新的商機。而國際碳市場機制快速成長,台灣要更積極參與,COP會議的型態已經從氣候談判轉換成巨型氣候會展的規模,企業和實質氣候產業加入讓會議相當有可看性。各國政府和民間的合作會成為趨勢,台灣企業可以務實、低調的實際參與,同時關注COP氣候科技倡議。未來也會邀請國際重要人士與氣候聯盟的實質交流,促進國際連結。
COP27之後的市場機制
一、綠色金融 & 漂綠?!
「我們必須對淨零漂綠採取零容忍態度(We must have zero tolerance for net-zero greenwashing)」,這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在COP27會議中發布報告時表示。該場會議中聯合國發表第一份反漂綠報告「Integrity Matters」,明確指出非國家行動者(企業、金融機構以及地方和縣市政府)淨零承諾下反漂綠的五大原則。該報告是由前加拿大環境部長麥肯納(Catherine McKenna)所領導的聯合國17人專家小組提出,並要求各國政府對於非國家行動者的淨零承諾背後要施加監管力量,以確保它們不至於構成漂綠行為,尤其是銀行和養老基金等企業和金融機構停止對新化石燃料供應的所有投資。范教授補充說明,反漂綠將成為未來綠色金融或市場機制的基礎,我國金融主管機關與機構要特別注意。
二、美國的氣候大戰略
在會議中,美國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提出所謂的「能源轉型加速器」(Energy Transition Accelerator)計畫,該計畫著眼於連結國際綠色融資與再生能源科技發展的優質計畫;包括協定第6.2條的雙邊合作及6.4條的永續清潔計畫(SDM),由美國政府與企業合作,透過符合聯合國專家小組所制定高規格盤查標準之碳權抵換機制,來資助發展中國家加速去煤及發展再生能源,范教授提及。
三、納入自願減碳的市場機制
本來氣候公約並不想投入自願減碳市場,反而是民間積極的在這方面針對非強制性的減碳需求,研提交易市場的規範。此次會議公約接受自願減碳市場機制,並發展出第二軌(Two Tiers)交易指引,第二軌就是碳權以減緩貢獻稱之,私人企業從國外購買用於非強制性減碳目的之碳權,第二軌回應企業減碳壓力也滿足美國能源轉型加速器計畫的部分需求。此外,瑞士新近的迦納iTMOs計畫,則除援用原京都機制之盤查標準外,更尋求聯合國發展署(UNDP)的認可,這些也都是國際間朝向自願規則發展的著例。但目前還有一些技術問題還沒排除,包括該如何定義碳補中、利用(CCS)的碳移除、護林等之減碳額度之定義及撤銷或變更之可能性,也須等待進一步釐清,范教授提出他的見解。
三合一的困難問題
此次會議的核心課題,已發展成跨越減緩工作方案(Mitigation Work Programme)、全球調適目標(Global Goal on Adaptation)及損失與損害財務機制(Loss & Damage Finance)三大項目合流的困難局面。這其中,這三大項互為因果,減碳是根源,全球調適是願景,而損失與損害則成為前述兩大問題能解決與否的關鍵核心。因此國際上目前在談的已經不是單純減碳問題,而是就其他2大項目所帶來的衝擊發展因應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