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淨零城市的第一哩路:用AI智能路燈與號誌系統,釋放城市減碳潛能-20240321

智慧路燈,照亮淨零城市的第一哩路

撰稿人:王茜穎 2024.05.08

你一定看過,在NASA的衛星圖上,夜裡的地球,是被燈海點亮的。

燈,是一座城市最耀眼,也是最耗能的設施,更是城市主要的碳排來源。全球有3.2億盞路燈,每年產生20億噸的碳排,占全球5%的碳排量,需要55個台灣大的雨林才足以抵銷。

但很多時候是用不到的時候我們也開著,「我們常常說隨手關燈,可是道路上面沒辦法隨手關燈。」光林智能總經理金海濤說。

不只一直開著耗能,維持它的正常運作也非常耗能。

金海濤舉例,光林負責維運嘉義近3.5萬盞路燈,每年接獲的錯誤故障通報高達2092件。但為了確認這些通報,一年要派車286趟去現場查看,結果發現,根本沒壞或跟路燈無關,有時是電線被偷了,有時單純是台電未供電等,要解決問題,應該找台電才是。

286趟,以每趟8小時計算,一年等於花了95天在「做白工」,造成時間、油費和人力成本上的巨大浪費,還產生許多無效碳排。尤其在美國,工人時薪120美元,出一趟車的成本非常驚人。

這些浪費,追根究底,就是缺乏數位化。

那該如何解決?

第一步是換成LED節能燈泡,先省一半電力。如新北市將25萬盞路燈的一半換成LED路燈,年省1000萬度電,足以供應2387戶家庭的用電,並替市府省下超過1000萬的電費,減排4806噸的碳,相當於九座大安森林公園能吸的碳。

其次,是將路燈聯網,幫路燈裝上傳感器的眼睛,接上雲端大腦。光林稱之為「燈聯網」。燈聯網能讓智慧路燈在不需要照明的時候,自動降低能耗,最高可省電80%。

「像我們在內湖區的時候,其實晚上基本上是沒有人的,尤其是假日的時候,連7-11都是不開門的,但是我們路燈還是一樣開著。」金海濤說,這些都是無效的能耗。

透過時間設定,或者傳感器監測,在無人時,自動將亮度調降到原本的八成,甚至五成,用電量馬上腰斬。亮度仍符合道路安全標準,但拿來發光的每一度電都用在刀口上。

在維運上,燈聯網可24小時遠端監控,偵測異常,即時回報,由AI診斷問題,並建議排除辦法。如此一來,避免了故障無人通報,也避免問題一等再等:等待人力發現故障時報修,等待派工班去現場查看,最終拖到搶修時間,造成道安死角。

燈聯網還能預測未來,AI能從歷史數據預測哪些燈具何時可能故障或年限將至,提前佈署維修。金海濤說,他們能在修某一區時,順道把周遭近期可能故障的路燈一網打盡。

這些減下來的碳,認證後可生碳權,在碳權有價化後,可資助弱勢偏鄉改善基礎建設,為永續發展目標做出貢獻。

除了節能減碳,智慧路燈還能提高道路安全性。

藉由監測路面反射和天候能見度,智慧路燈能自動切換色溫,平時用相對省電,但雨霧中容易炫光刺眼的冷白色調;在大雨和大霧時,則調成穿透性強、能見度高的暖黃色光。

守護道安之外,智慧路燈也能守護保育和生物多樣性。

在設計上,光林遵照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CUN)和國際暗空協會(DarkSky International)的準則,降低光害對生態和社區的影響,並獲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野生動物照明認證。

在台灣,他們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參與了台灣12個生態保育廊帶計畫,降低藍光對昆蟲與動物的影響,讓馬祖的雌光螢、虎山的螢火蟲、墾丁的陸蟹能找到另一半,還幫蘭嶼的海龜找到回家的路。

「不透過數位化,你是不可能達到淨零的,」金海濤說。光林每年在世界各地新建300,000盞路燈,每年幫地球省下1.3億噸的碳排,終極目標是把每一個路口,都變成大型電腦,實現道路產品節能50%,維運人力成本降低30%,城市減碳30%。

他說,全球碳排元兇第一是交通,第二是發電,而路燈正好跨在兩者之間,成為城市淨零的第一哩路。

論壇全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