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王茜穎 2024.06.20
全球正在掀起一場淨零競賽!歐盟、日本喊出2050年碳中和,中國2060年,印度2070年,儼然成為全球大勢。
這場競賽,究竟誰會是贏家?誰又可能淪為輸家?
今(2024)年世界地球日,台灣氣候聯盟邀請國際能源署(IEA)前署長田中伸男演說,做出賽事預測。
先說輸家。
「俄羅斯絕對是輸家:失去收入、失去技術、西方投資被切斷、人才流失。」田中伸男開頭就預測。
他認為,正是淨零大勢逼得普丁必須「先下手為強」,導火線的起點得追回2021年IEA發布的重量級報告《2050 年淨零排放:全球能源產業路線圖》。
該報告預測全球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需求可能在2030 年達峰;2050年之前,全球煤炭需求將大減90%,石油需求下滑75%,天然氣需求下滑55%。署長比羅爾(Fatih Birol)呼籲立刻停止所有新的油田探勘、燃煤電廠計畫,掀起所謂的「IEA震盪」。
根據牛津能源研究所(Oxford Institute for Energy Studies)的調查,過去十年,石油與天然氣產業的收入佔俄羅斯聯邦預算總收入的30%至50%,全國GDP的20%,是普丁最重要的單一現金來源。一旦達峰,恐重創國家收益,影響戰力,是以趕在油價高時開戰。
普丁的飛彈不只是射向烏克蘭,也射向歐洲,一場能源戰爭就此引爆。田中伸男指出,氣候與能源危機緊密交織,「禍」不單行,必須雙管齊下。
解決之道?「本土綠能才是永續發展和能源安全的關鍵。」田中伸男說。
那誰會是贏家?
「歐盟可能是贏家。」田中分析這得益於強有力的領導,轉向綠能、甚至核能(註:「歐盟永續金融分類標準」將核能有條件劃入永許投資標的,如有明確的廢棄物管理)。烏俄戰爭讓歐盟更堅定轉型:2040年歐盟氫能高速公路,預計將有兩萬三千公里長。法國擁核,德國再生能源,挪威擁有大量的水力發電,多元綠電併入電網,守護本土能源安全。
在法規上,「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簡稱CBAM)強制進口到歐盟的第三國碳密集型產品也須一起分擔能源轉型成本。
除了歐盟,「美國絕對是贏家。」田中伸男肯定地說,因為頁岩油氣高價輸歐讓美國不僅短期獲利,拜登的《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簡稱IRA)十年重金投資碳捕捉、電動車、氫能等綠色產業,亦讓美國穩坐長期贏家。
那中國和印度呢?前者,是全球綠能投資龍頭,預計2050年再生能源發電量翻五倍;後者,是全球第三大綠能生產國,喊出2030年綠電占比50%。對此,田中伸男認為,廉價俄油進口雖讓中印短期受益,但兩國的能源轉型策略能否奏效,晉升綠能強國,目前仍有待觀察。
全球淨零,首當其衝的就是產油國。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沙烏地阿拉伯,也是這波高油價的短期贏家,然而石油達峰像是一把懸在頭頂的刀,產油國如何求生?田中伸男分析,投資碳捕捉與封存(CCS),使用化石燃料加碳捕捉來生產藍氫,或善用太陽能生產綠氫,都是沙國的可能生路。
台、日、韓,乃至整個東協的命運至今難測。短期內,他們面臨高油價和俄羅斯的潛在報復風險,但田中伸男相信,若能投資永續核能或綠氫,有望否極泰來,繼續贏下去。
其中,日本是最早投入氫能的國家之一,但近年被歐美中韓諸國超車。2020年,前首相菅義偉宣佈2050年國家淨零目標,鎖定14項重點產業項目,除了氫能,也擴大到氨能、光能、風電、核能。兩年後,日本經產省推出綠色轉型(GX),新首相岸田文雄宣佈十年內投入20兆日圓,預計將帶入超過150兆日圓(約2.26兆新台幣)的公私投資,並於2023年開始試行「GX碳交易市場」(GX-ETS),之後將導入碳稅,加速產業綠色升級。
各國拼淨零,除了能源獨立和能源安全,也因為是否具備充足價廉的綠能,亦牽動著全球供應鏈的重組。
科技巨人的供應鏈脫碳目標,影響了供應商的選址。田中伸男舉例,台積電落腳九州,就是看準九州豐富的太陽能;其競爭對手,日本官民合資的半導體廠Rapidus選擇北海道設廠,則是看中其風電。各國政府得要卯足勁,用充沛綠能搶投資。
田中伸男斷言,不管未來是半導體、數據中心、還是人工智慧,「未來都是電氣化的,而且是再生電力。」
※ 國際能源署前署長田中伸男預測淨零競賽的贏家與輸家(資料來源:田中伸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