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50年淨零路徑中,碳匯是基於全球淨零排放⽬標⽽誕⽣的機制,也是企業能否達成政府減碳要求的重要關鍵之⼀。過程中,⼤家可能常聽到「這個碳來源,來⾃於何處?」也有些販售碳權業者聲稱擁有藍碳,就將價格翻漲幾倍,究竟『藍碳』是什麼?
【碳匯種類】
⾃然界的⽣態系統⼗分多元,可以分為藍碳、綠碳、黃碳:
綠碳
儲存在⽣態系統⽣物圈中的碳,如天然森林和牧場,二氧化碳藉由光合作⽤被植物從⼤氣中吸收;此外,還有⽔下植物的海洋綠⾊碳,如藻類、海草。
藍碳
藍碳是指儲存在海洋和⼤氣中的無機碳,此類的碳⾄關重要,因為有超過 55% 的碳儲存在紅樹林、沼澤、海草、珊瑚礁和⼤型藻類的⽣物體中。
黃碳
又稱土壤碳匯,指的是農田、草原、永凍土、旱地等土壤中儲存的碳,與農業科學息息相關。然而由於方法學不足、研究不多,碳權取得難度非常高。
綜合上述,綠碳和藍碳確實是有效減少⼆氧化碳的重要推⼿,但藍碳比綠碳更具價值嗎?
雖然藍碳的減碳效果高過綠碳,但藍碳和綠碳具有不同特性和環境價值,各自在不同⽣態系統中吸收並儲存碳,彼此是相輔相成、難論孰優孰劣,兩者都對環境永續和減緩氣候變遷具有重要價值。
根據中興⼤學研究,臺灣現有藍碳約35萬噸,其⽅法學最快在2023年底前就會送交環境部審查,若此⽅法學通過審查,紅樹林減碳效果將會是同⾯積森林(綠碳)的2.5倍,海草及鹽沼則是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