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圓桌行動會議】自然碳匯與碳匯政策-20230221

時下最夯淨零解方-自然為本解方「自然碳匯」

今年2月10日立法院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2050淨零排放正式入法,台灣將從過往「減少排放」邁向「淨零排放」課題。而淨零解方有很多種,包含工程技術的「碳捕捉」及自然為本的「碳匯」。國發會於2022年發布12項關鍵戰略時,將「自然碳匯」納入淨零排放的解方之一,期望台灣2030年碳匯目標,自然碳匯量要每年增加135萬噸。

自然碳匯(natural carbon sink)為少數能固碳且門檻低的項目,企業利用種樹除取得碳權外,甚至也提升企業形象、,對於擠身綠色供應鏈行列也相對有利。

自然碳匯有哪些

  1. 森林碳匯(綠碳):取得碳匯方式包含:增加森林面積、加強森林經營管理及提高國產材使用。
  2. 土壤碳匯(黃碳):量測土壤有機質轉成碳匯,取得碳匯方式包含:增加碳匯量(增加生物堆肥、草生栽培等方式)、減排(少/不整地耕作)及農業剩餘資材再利用。
  3. 海洋碳匯(藍碳):非水體而是土壤及植物進行碳吸收(紅樹林復育、海草床復育、鹽沼植物、新增溼地等)。

碳抵換並非碳中和最後一哩路,尤其自然碳匯需要時間的累積

自然碳匯是抵碳排最優質、含金量最高的碳權,許多企業喜歡選擇森林碳權,因為相比其他碳權來說是有形的並更能提升企業形象。然而自然碳匯不見得越低價越好,過去用來種植樹木的多是便宜或難以耕作土地。近年來政府鼓勵「都市林」發展,提供優惠鼓勵企業合作造林,都市林更加貼近生活,帶給企業的額外價值也更高。

企業可以透過市場購買、中介購買、開發合作或自行生產方式取得自然碳匯的碳權,但因取得過程專業且存在高度資訊不對稱,因此也孕育出許多商機。此外,併購近年來也成為企業取得自然碳匯的熱門方式之一,針對自身難以減排(如:能源供應商、石油商),併購農林業相關企業抵銷碳排放。

自然碳匯的發展趨勢

隨著永續農業興起,黃碳討論聲浪水漲船高,增加碳匯量及降低碳分解量成為關鍵因素,透過有機質增加土壤碳匯量,並避免過度使用土地減少碳逸散。澳洲以再生農業實踐維目標,開啟了史上最大的土壤碳權專案,透過改變管理動物、土壤碳和植被,增加碳匯以抵銷排放量,更有餘裕碳權供市場交易。藍碳潛力大且種類繁多,以自然碳匯現況而言,通常越接近森林碳匯項目因為方法較明確,越容易被認證。

結合科技發展森林碳權以增加自然碳匯,亦是企業所關注議題,用科技方式監測樹的生長,進而計算所能轉換之碳匯。並透過區塊練及NFT技術,讓全球更快的進入碳金融的時代;而針對投資標的物,除重視收益分配外,碳權分配也逐漸受到重視。隨著淨零議題發酵,更鼓勵民眾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隨活動都像到碳中和,達到全民綠生活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