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定」第六條實施細則將允許各國向他國購買「碳信用額度」(carbon credit)以抵消碳排放,然台灣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未來勢必無法取得應有之國際可轉換減碳成果(Internationally Transferred Mitigation Outcomes, ITMOs)。由英國前中央銀行行長Mark Carney領導的「自願碳市場工作小組」估計,到2030年,全球對碳信用額度的需求可能是2020年的15倍以上,市場規模預計可達500億美元。同時位於亞洲航運與金融樞紐的新加坡,正發揮其人才與資金優勢,眾多星國公司,正利用數位科技促成碳信用交易市場。
本場次氣候圓桌行動(Climate Roundup)會議,邀請新加坡的MetaVerse Green Exchange (MVGX) Dr. Bo Bai 董事長分享,MVGX 以 NFT(非同質化代幣)分散式賬本技術,提供「可驗證、不可篡改且可更新的碳記錄Carbon Neutrality Tokens (CNT™)」,促成跨境的數位綠色碳信用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