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聯盟小學堂】碳匯

碳匯(Carbon Sink)是指能夠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人工或自然系統,並將其儲存起來,阻止其進一步釋放到大氣中,從而有助於減少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其中「人工」通常是指碳捕捉和碳儲存等技術,而「自然碳匯」泛指地球上特定地區或⽣態系統,能夠吸收和儲存⼤氣中的二氧化碳,兩者都是氣候變遷與碳中和議題的重要概念。

⾃然界的生態系統⼗分多元,常⾒的⾃然碳匯舉如森林、草原、濕地、沿海和海洋⽣態系統(如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等),都可視為碳匯的一種,可吸收⼤量⼆氧化碳,並將其固定於海洋、土壤與生物體中。

碳匯可分為兩種

  • 陸地碳匯:森林、植被和⼟壤是陸地碳匯的代表,它們吸收⼤氣中的⼆氧化碳,並將其儲存在植物和⼟壤中。其中以森林尤其重要,因為森林可吸收⼤量的碳,並且長期儲存。
  • 海洋碳匯:海洋也是重要的一種碳匯,特別是海洋中的⽣態系統,如海草床、珊瑚礁和潟湖。這些⽣態系統不但能吸收⼤氣中的⼆氧化碳,同時也可將碳儲存在海底沉積物中。

雖然碳匯對於氣候和⽣態系統⾄關重要,但它們也⾯臨各種威脅。森林砍伐、⼟地墾伐、火災、海洋污染和氣候異常,都可能導致⽣態系統遭受破壞,所以碳匯的維護和管理亟需各式政策和措施多管齊下,包括森林保護計畫、永續林業管理、海洋保護區、⼟地再⽣和氣候⾏動計劃等。

現有的樹木就是碳匯?這樣可以取得碳權嗎?

研究指出,亞⾺遜雨林的碳匯能⼒正逐年下降中,終有一天恐將歸零。據統計,台灣的森林每年新增的碳匯量約為 2,000 萬噸。然⽽,碳匯並不直接等於碳權,中間還必須經過⼀道碳抵換機制 (Carbon Offsets) 的查驗⼿續,此查驗機制指需符合監測、報告與驗證機制 (Monitoring,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 MRV),並且必須是仍持續⽣長的樹⽊,經由照顧、維護,才能將碳匯轉變為碳權。

然而台灣⼟地狹⼩,在台灣護林的單位成本,非常可能比在國際碳權交易平台中購買取得碳權的成本還⾼,對台灣而言,投入森林碳匯的量難以做⼤、經濟效益不佳。

綜觀國際案例,菲律賓的國土森林覆蓋率約有 23%,是擁有相當實⼒可發展森林碳匯的國家。但菲律賓的森林覆蓋⾯積從過去幾⼗年以來有所減少,主要受到森林伐⽊、⼟地開發和⾃然資源開採等因素所致。菲律賓新任總統-⼩斐迪南.⾺可仕非常重視綠⾊永續議題,因此在⼩⾺可仕總統上任後就積極嚴格執⾏採礦法,致力於森林保育,未來更將積極計算國家碳儲存量,發展碳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