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圓桌行動會議】企業建築近零碳排的急迫性—由全球及台灣零碳建築法令路徑深入解析因應關鍵-20221021

 

據調查全球85%的二氧化碳來自燃燒化石燃料,而建築是一個耗能密度非常高的產業,據統計37%全球碳排放都來自建築,因為除了興建過程的碳排放,還有完工後在使用年限內使用的能源、水電都包含在內,比大眾熟知的交通碳排放23%來的更多。


外國的範例:「近」零排放


目前德國出售或出租的房屋必須要公布建築的能源等級;在紐約開餐廳也必須申報及公布建築能源等級,並和前一年比較;而在首爾,部分新的建築也必須取得建築節能證書。在建築的建設及使用上,將損耗能源減至零實在太過理想,因此國際上普遍使用「近零」的方式,是指利用自然或人為的節能技術達到耗能減半,剩下另一部分才使用再生能源產出來達到近零排放。


如何蓋零碳建築?


零碳建築可以分為建築基地的內部減碳及外部碳中和,內部減碳是指在本身的建材方面,例如使用大量混凝土的碳排量會較高,使用過多華麗的裝飾也會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損耗,因此簡潔、施工效率高、輕量化的建築可以使建築本身的碳排量較低。建造完成後進入40年的建築使用週期,其中日常使用的耗能也和建築一開始的設計有關係,若建築本身足夠通風、外牆隔熱或遮蔭、適當的綠化便能減少空調的使用,足夠的採光也可以減少日光燈的使用。
外部碳中和就是使用碳匯或綠能來達到碳中和,因此建築可以先在內部減碳過程減少本身50%以上的能源消耗,再藉由外部碳中和來達到近零碳排。


節能、綠能、碳匯:建築淨零的關鍵


國發會在「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指出在建築領域,目標是在2030年所有的新建築物都要達到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2050年85%的舊建築物都要達到近零碳水準,因此內政部也將公告建築率評估手冊,明年七月會開始揭露建築能效,六都也都會有相應智慧城市的方案。


ESG下營建業如何達到目標


金管會今年3月公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除了對上市櫃公司訂定溫室氣體盤查資訊揭露時程,透過上市櫃公司串聯上下游供應鏈促進永續發展外,也有對建設公司設立貸款要求。原因是銀行在貸款時須評估借款戶是否符合永續發展,銀行需要認列放款金額佔企業總資產的比例進銀行自身範疇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因此營建業的碳排量對企業本身利益有非常直接的相關。在土地開發時,也會評鑑是否對土地是最小的衝擊,建模計算則會由綠建築標章為準則,透過供應鏈管理、產品優化、規劃綠色資金及追求韌性永續價值一連串的過程,來達到營建業永續發展的目標。


建設產業的挑戰


在這改變的過程,建設公司目前既有案子貸款期限到期,已經開始有銀行要求提供開發案是否有申請標章才願意提供全額延長貸款,未來要取得綠色金融貸款較佳的貸款金額/或土建融資利率,勢必要取得綠建築、智慧建築等標章來為貸款評定加分。因此為因應綠色金融的要求,從規劃設計、採購發包、營造施作到售後服務整個流程及作法如何調整,將是營建業即將面臨的重大挑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