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圓桌行動會議】從世界銀行之框架來看碳數據交換-20230825

面向國際協作之世界銀行「氣候倉庫」
氣候倉庫(Climate Warehouse)是為了應對氣候變遷行動的日益緊迫性,以及對低碳投資日益增加的興趣而建立。世界銀行在確保客戶國能夠在市場中獲益的同時,不會對其國家自主貢獻 (NDCs)達成能力造成負面影響。氣候倉庫是以資料為出發點,範圍包含碳資料、碳資產、碳登錄處、碳加值服務及碳驗證。利用區塊鏈為第三方中立角色,目標一統混亂的碳權市場,而目前碳權的方法學、碳項目品質並非此階段首要任務,但重點是建立碳全系統數位孿生、web3孿生。雖然提出的架構很大,因要把所有資料放進同一系統整合,便只能從比較明確且小型的地方著手,因此新加坡的氣候行動資料信託就成為了開始實作的區域。

新加坡氣候行動資料信託 (Climate Action Data Trust, CADT)
新加坡氣候行動資料信託旨在建立科技架構,滿足政府、企業、減碳項目的垂直整合連結。先行的功能是資料格式的管理和儲存,但碳資產管理還尚有疑慮。和氣候倉庫相比,CADT的範圍縮小到僅包含碳資料和一部分的碳資產,目的是先訂定資料規格及形式,再和多個國家整合,當國家開始採用,連帶著碳發行機構或是其他用戶都會願意採用。從2019年開始測試,今年開放整合,代表從2023年底,就可以從此機構取得實際認證過的碳權。

台灣碳權前瞻
購置碳權應是最後一站,在最後碳中和之前應先採取一些積極的作為,例如汰換老舊機械、汽油車換電動車等主動減碳策略,最後才使用財務手段。台灣碳權交易所將開放碳信用抵換和增量抵換,除了國內制度建立之外,碳權交易所也會引進國外碳權,提供資料對接的管道,讓台灣企業可以去談權交易所作交易。但重要的是,未來在2025歐盟正式徵收CBAM時,碳信用抵換和增量抵換不能抵CBAM,只有已經被政府課徵碳費的事業單位可以抵免。

欲達成企業減碳之路,碳權可能還不是最直接、主流的解決方案,還是要針對企業本身減碳的原因去決定方案,例如官方要求或供應鏈客戶要求。供應鏈客戶要求通常不是硬性規定,達成的方式就可以比較多元,但最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主動的減碳,例如以計劃方式申請並表示本身減碳了多少,並尋求碳抵換的額度,才能顯示出企業本身的主動性,如果只是利用買碳權達到中和就失去本身減碳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