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將溫室氣體排放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將每噸碳排放產生的成本進行定價,在企業內部制定出一套碳的價格,據此向企業內部各部門單位收取排碳費用。藉此透過排碳者付費的概念,節制排碳行為,以促進企業更低碳的生產流程、研發技術及供應鏈管理,實際降低企業碳排放。
企業內部碳定價:永續發展的關鍵利器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峻,內部碳定價作為一種強有力的碳管理工具,已受到越來越多企業採用,成為企業實現永續發展、提高自身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利器。內部碳定價可以幫助企業盤點並量化自身的碳排情形,透過對內部碳費的收取,企業將清楚掌握各業務單位或流程中的碳排放數據,進而找出企業內部的排碳熱點,進而更加針對性地擬定相關減排策略、實施減排措施,提高低碳轉型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浪費。
企業內部碳定價種類從實施易到難而言,有以下五種
1. 隱含價格(Implicit Price)
隱含價格又稱為隱藏性價格,碳價訂定根據企業過去實際減量投資與相應的實際減碳成果做比較,類似經濟學的「邊際減碳成本」概念。
2. 影子價格(Shadow Price)
通常基於外部公開碳價或內部隱含價格估算而來,針對企業研發、採購、建廠、融資等投資決策中,納入該投資案的減碳效益,進而影響企業投資決策。
3. 排放抵換(Offsets)
當企業自行減量措施的成本高於購買額度時,企業可選擇購買額度,以達減量目標;反之則可選擇自行實施減量。
4. 內部碳費(Internal Carbon Fee)
將各部門單位的碳排放量,轉為企業日常營運成本,排放量乘上碳費率,繳納至企業內部的減碳基金(Carbon Fund),以作為後續減碳投資或獎勵之用。
5. 內部排放交易(Internal Emissions Trading)
「內部排放交易」與「內部碳費」同樣涉及「額度」的計算與交易,使用方式與普遍熟知的歐盟排放交易系統(EU-ETS)類似,雖可能使此制度施行的行政與監管工作變得繁雜,卻可幫助事業體較龐大或營運地區多元的企業,在各單位減碳成本不同的情況下,合理分配資源與減碳壓力。
挑戰和困難
內部碳定價的施行雖可幫助掌握企業碳排成本,卻也可能增加企業營運成本。碳定價的制定需要大量的數據和專業知識的支持,企業需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碳排測量和評估,對多數中小企業而言是個極高的門檻。此外,碳定價的實施初期,企業也需承擔成本內部化,對企業的營利將帶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