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不斷升溫,國際社會與企業日益重視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問題。為達成《巴黎協定》確立的目標:控制全球升溫在1.5度C內,許多國家紛紛制定碳定價政策,並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減少碳排放。
歐盟作為全球氣候議題領導者,設立目標將使歐盟在2050年成為第一個氣候中立之大陸,歐盟執委會於2021年公布綠色經濟方案「Fit for 55」方案,設定2030年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於1990年至少降低55%。該方案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擴大歐盟EU ETS施行範圍納入海運業、修正再生能源法、推動低碳運輸等。當中與稅制相關的措施,其中一項就是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CBAM)。 CBAM將自2023年10月1日起開始試行申報,2026年開始實施。
CBAM旨在確保歐盟境內生產和進口商品的碳排放能受到公平的調整和定價。其核心目標是減少碳排放,避免企業因歐盟境內課徵碳稅,而將工廠遷移至未課徵碳稅的國家,再將高碳排產品銷入歐洲,導致高度「碳洩漏」風險。
CBAM初期針對含碳量較高的進口產品,如鋼鐵、水泥、鋁、化學肥料、氫和電力等徵收碳稅。可預期未來這些高碳含量產品受到碳稅課徵將大幅提高價格,失去產品競爭力,進而刺激歐盟進口商要求製造商生產低碳產品。此一蝴蝶效應將牽動全球製造商的生產佈局,從而達成減少碳排放的核心目標。
CBAM具有明確的防止碳洩漏、提高歐盟企業產品競爭力,並刺激國際企業力求減碳成效的種種優勢。但目前CBAM在試行階段就已碰上諸多挑戰,尤其開發中國家電力系統依舊高度依賴燃煤等化石燃料,導致碳排放高。因此CBAM仍需考慮這些差異,以確保公平性和有效性。此外,碳排放的計算因涉及複雜的供應鏈和多國生產過程時,難以計算,且缺乏公正的制度體系串連各國與歐盟間的課稅標準。
綜觀國際,美國也在2022年宣布加入徵收碳稅行列,時程甚至比歐盟早,預計2024年上路。不僅歐盟和美國針對碳排放實施更強硬的措施,南韓、中國、日本等國,預期也將加入徵收碳稅行列。台灣產業為出口導向,若企業不加速碳盤查進程、訂定減碳目標、確立減碳路徑措施並力求降低碳排,必將面臨重大挑戰。